乘着歌声的翅膀-On wings of song
作者:Jihong Xu
文字校對:鸿雁,計冠光
偶然打开的车里的电台,主持人和嘉宾似乎在介绍一本关于创造力的小说,也似乎讨论着印度愈演愈烈的疫情,突然一段似曾相识的乐声飞扬而出,二胡,杨美如和她的音乐伙伴的融合多种音乐文化元素的合奏;乐声骤然而来,骤然而止…。
这一年许多人与人的隔绝,这乐声载着一种共同的期望:相逢,同乐,共享悲欢。美如的音乐给我一些宽慰,也许她的音乐故事能给在文化十字路口的惶惶然人们一些启迪吧。
匹兹堡的音乐艺术人和爱好者很多都知道杨美如,大家称她咪咪,一个留着短发衣饰自然,温和且谦顺的艺术家。
美如是建筑师。去过ELLSWORTH街的人会注意到一家有着红色的月洞窗的小店的独特设计。县府大楼、共济会大殿,也有杨女士的笔触。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阅读室也展现了她对文化的诠注。美如也是一个艺术家, 流传出来的画作不多,但Penn Eve.一家艺术馆曾有幸展覽过她的作品。更多的匹兹堡人记得她是一个乐者,一个引路人。她在儿童博物馆用二胡给孩子们讲故事、在各种文化聚会上传递东方的文化、寻找并荟萃其他音乐(不论是美国APPALACHIA 的乡土音乐,或是中西亚古老的旋律)的珠玑,也演绎她天然去雕饰的艺术追求。
一个在印尼长大的华裔女孩子,只身前往德国求学的建筑师,是如何编织多元文化交汇的音乐传奇?
有幸在一个孟夏晴好的日子,和伙一起去Chatham Village一个风景独到的小区拜访了杨女士,在她小巧精致的小院的绿荫下听她讲音乐的故事。
1. 故乡是他乡的童年音乐
杨美如生长在印尼苏门答腊的一个叫棉蘭的城市里。那是排华最严重的年代, 但她的父母却冒着莫大的风险为自己的孩子们保留中国文化和音乐的根。
杨爸爸祖藉福建龙岩,龙岩的山水人情使他引以为傲(为此,她的脸上流露出眷恋的微笑),说起龙岩咪咪有非常美好的感念。
杨爸爸常常拉二胡自娱自乐,有一天,他问十岁的美如是否想学?美如点点头。父親首先帶她去少年民族樂隊打鈴學看總譜并學節奏。随后,杨爸爸给了美如一大惊喜。
苏门答腊和Java的福建籍华人很多从事商业,很多经商有成。杨爸爸和他的龙岩同鄉會朋友們給孩子们从中国买来的一个完整的民乐团的乐器。人们们又集资买下了几幢相连的建筑,打通楼层,二楼三楼做文化课和音乐教室。请来的老师上课时,父亲们在一楼喝着龙岩产的高山茶, 母亲们忙着照顾孩子们。然后,少年民族乐队开始去了各个城市社区演出。
很欢乐,但短暂。1965 年印尼启动了更严厉的排华禁令:中文及各种方言被禁,中文学校的建筑也被政府征用。 对华人的迫害也愈演愈烈。 美如在忐忑惊惶中长大。每逢街上有騷動,大人立刻将们关上,孩子们有时掀开窗帘一角,战战兢兢地看着外面的纷乱。
在此情况下,棉蘭華人也不放弃他们传统文化教育。几个家庭将孩子们集中在某一家,学习中文,历史和地理。民族音乐在高压中消失了。美如也开始学习了小提琴和手風琴,直到高中毕业。
最后的高中生活,令美如深切地体会了人与人的隔阂与岐视。印尼和华人学生不交流,更谈不上同学友谊。这压抑的环境让美如有了一个愿望:寻找一个不用害怕排斥,可以自由学习,自由生活的空间。父母对教育的执着和美如自己在学业上的努力又给了美如追求愿望的能力。
美如的姐妹和一些朋友离开了父母,回到了中国。而美如在高中毕业那一年,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学好的德语,并經高中同學幫忙,申请了的德国的大学。
2. 青春灿烂的欧游求学
18岁的美如离开了印尼,只身前往当时的西德。在以后的十二年里,美如在Mainz完成了Jon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预科,并得到校长的推荐去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做学徒,然后考入了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她也第一次在葡萄园和洗衣厂打工,自给自足,开始了艰苦但自由的学习与游历。
美如谈到了选择建筑学的最终原因:
“我到事务所的第一天便喜欢上这项工作,那些图那些模型。这正是我想做的工作”
欧洲是建筑学子的天堂,也是体验音乐人文的佳境。德国大学对异国学生很友好,只要考得上,都免費上大學。但在印尼的家庭的收入毕竟不及德国最基本的消费水平。杨美如学会了自立。她用”幸福”描述在德国的第一份工作:
“德国九月常常是阴雨绵绵,也开始冷了。园主开了车将我们接到萄萄园去剪葡萄。中午园主也为我们准备了家常的食品。很开心的,虽然很累。但是葡萄的季节只有那么几星期….”
“拿薪水之后,我们不停地向他们致谢。对我来说,那是很丰厚的报酬,我不停地谢谢他们,老板说 ‘谢什么,这是你自己的汗水。’ 当时的感觉好幸福。”
用自己挣来的薪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开始了欧游,如哥德诗中所说:”东方的美树来到我的花园”。
谈到欧游的体验,美如感慨万千:”你去一个国家,看到他们的建筑,去博物馆看他们的文化,旅途中自然地吸收了很多的东西。这些对我设计和音乐的理念都影响很大”
看和听是种体验,更深层的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在斯图加特,她结交了很多朋友。
杨美如认识了她未来的丈夫,一个学机械工程的越南裔美国人;十年后随先生来到了匹兹堡。
美如跟一个秘鲁学生和一个土耳其的女孩被称为三姊妹花。她们一起出行,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这些朋友向她开启欧洲以外的历史人文的大门。
美如说:”曾经我对很多一些印尼主流的宗教很害怕。但这些朋友让我看到了穆斯林人的平和的一面。我也开始习惯并喜欢上了土耳其和阿拉伯的音乐。”
在学习之余交流时,美如经常用手风琴和小提琴与朋友们合作。一些朋友知道美如会拉二胡,便鼓励她她重提二胡,为他们的音乐活动添一些东方文化的韵味。美如遗憾地说:”可是我没有琴”。
楊爸爸听说了此事,馬上托美如的姐姐在香港買了一把二胡,讓一位每年到中國旅遊的德國朋友手提帶回德國。
“我的技术很生疏,但音乐似乎就这么从弦上响起。二胡,这最接近人声的弦音也就这样进入了在德国的大学。”
3. 编织建筑中的文化交汇
1985 年,美如跟随在DOE 工作的先生来到了美国。在这里,美如必须适应新的语言,建筑和工作环境,生活的轴心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改变。音乐又一次暂时离开身边。
在这一阶段,美如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她追求的建筑艺术中的和谐的美,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真正地去聆听客户的声音、整合他们的灵感,从而在设计中表现来。
美如在匹兹堡最初的工作是大型建築的設計。1997年自己建立了建築事務所。
在一个本地艺术家的采访节目上,美如说到:
“我喜欢静静地坐在老建筑物前,听着他们的声音,他们似乎在告诉我最初的建筑师会希望我如果改建”。
“一遍又一遍的画稿,这过程的痛苦是值得的。最自然的结果会显现出来,就像禅修的过程一样。”
很多建筑师执着于自己的风格,但美如却是在”客户的声音中寻找一种共同點, 然后整合自己和客户的灵感,信手而成”。
1997年,杨美如建立了独立的建筑事务所MJL Architects,以接小项目为主。这段时间,她的东方文化的浸润,欧美建筑的教育训练,以及多年来对多元文化的体验与理解开始更好地整合,同时她也更加关注用自然建筑材料来表达对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尊重。
美如的作品很多,这里我想介绍两件:
为匹兹堡的像征设计的河鸟,“幕启幕落”飞天舞台。
河鸟的设计概念以匹茨堡的双河交汇岸芷芳州为自然背景(河中的驳船为基台),应用光能和新材料建造振翅欲飞的巨鸟以弘扬环境保护与发展。
飞天舞台借用了中国古老神话,嫦娥怀抱玉兔飞天奔月的故事。舞台设计在一个“圆”字:幕启从圆形月洞门或兔穴洞口的概念出发,结合西方童话爱丽丝的梦游仙境的魔幻场景,从那个如圆鏡的洞穴中进入仙境,又从这个神奇的洞中羽化。中西神话完美的结合,也恰应了庄子的“无始无终”,或楞严经中的:“从无始来“的概念。舞台实体建筑象半把小提琴,入台口的圆门两边的结构可做乐器,台幕用钢线挂铃,台顶盖有孔雀羽毛。这个设计体现了美如对音乐艺术的执着的追求和世界一体的思想。
这个实体舞台己被竞标赢走。美如仍有一个愿望,希望这舞台的设计能再建在公共场所为匹兹堡人所用。
居家办公,渐渐长大的女儿也在学校为各项活动和课业忙碌,美如有机会回到音乐的世界,进入一个自我提高的苦练的阶段。
4.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的情感泛世相通
杨美如曾在匹兹堡中文学校教孩子们二胡和其他民族乐器,演出和创作的机会不多。有一天,她在广播里听到了一段二胡协奏曲。她音乐的渴望与灵感顿如泉涌。不久,她托一个学生的家长在中国买了一把音色较好的胡琴,开始“下海”。
在这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对她音乐事业很关键的人:二胡演奏家韩华奇。韩女士曾多次指导美如技巧和并交流音乐体会。在一次演出中,韩女士鼓励美如走到前台和其他音乐大师一起演奏。美如紧张忐忑,但走到台前的美如给了听众美好的惊喜。多年的苦练与音乐素养让美如带着情感的弦音绕梁。
演出坚定了美如探索音乐世界的决心。
在20多年中尝试多种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每一次合作都给了她新的启示和灵感。
“音乐是直接的,音乐人的合作,没有语言的障碍,也没有国界,因为音乐就是语言。二胡如人声,但旋律和情感也是相通的。”
杨美如的音乐世界一如她的艺术理念,融合各种音乐的原素,用音乐做为一种对话的语言。
“我曾和马里来的音乐家一起演出。马里人说我的二胡拉的是他们家乡的曲子。 很自然的我们就可以合奏。”
多少次杨美如在演出中遇到不懂英文的乐手,也许是罗马尼亚人,也许是阿尔巴尼亚人,但曲终时,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我曾亲聆了一场美如组织合作的音乐盛筵:两个古老文明对话:波斯杨琴和中国杨琴。同源的乐器千年前分别于歧路。那天不同的定弦不同的调音,但没有呕哑嘈杂的混乱,而是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错杂有度的和谐的对话。
不管是在图书馆 ,或在佳节聚会,或艺术节融合音乐的盛宴,杨美如和她的音乐伙伴们给我们带来的是音乐人和听众的互动和共鸣。
这里给大家介绍经常性的组合:
AppalAsia
我曾是这三重奏组合的热情的粉丝,有幸分享这个组合的美妙音乐。楊美如的二胡和中胡、纽约爵士出身Jeff Berman 的美式杨琴、乡村音乐家Sue Power 的banjo等,是AppalanAsia的支柱。
乐队始于美如和洁夫在一场文化节的偶遇和在朋友家庭音乐会的邂逅。美如教杰夫中国曲子,也尝试给杰夫配器伴奏。一年后,苏珊带着banjo加入了他们。三种乐器源于三大洲: banjo,非洲,虽然多用与美国乡村音乐;二胡, 千年前有亚洲北部莽原的胡人而来;Lap Dulcimer,欧洲;汇聚在美国。杰夫和美如都写曲子,各自有自己的风格。这看似矛盾的组合却完美地用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将听众带入酣畅淋漓的音乐的对话,时而似是在江南小镇的小桥上,一个远途的杨琴的问话,回答的是醇厚的二胡的弦音;时而是美国山区的banjo(斑雀)的金属质感的感慨,带来其他乐器其他元素的共鸣。听众有时不由自主地以桌为鼓加入这场对话。在AppalAsia演奏中,三個來自亞非歐的樂器在美洲成了一家人。
HarmoniZing
这非盈利机构由美如在10多年前创立。立足点在于培养跨国界的音乐及其他文化。在这个框架下,美如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 为匹兹堡介绍非西方古典音乐的国际巨擘。杨美如经费不多,但她为我们带来了好萊塢的二胡演奏家韓華奇,一位二胡的拓荒者;闵小芬,用琵琶演绎的爵士乐;陈涛,我们幸运的聍略了中国管乐器多彩的情感的表达。寒梅,本地的音乐人和爱好者第一次认识了古筝这古老的乐器跨越时空的音乐感染力,更对多才多艺的雨苇的乐器收藏而叹为观止。 CAPA学生和一些幸运的年轻人更是有机会在masterclass上受教于诸位大师。
- 培养匹茨堡本地的民间音乐人才,为他们提供进入世界舞台的跳板。杨美如可以说是一些音乐人的引路人和孩子们的音乐启蒙导师。美如曾和吴燕來等本地艺术家带学生多次去各个学校普及中国音乐和舞蹈。她每年也会带上个匹兹堡的新人去儿童博物馆用音乐讲东方的故事,将他们推荐给音乐广播节目,为他们创造演出,甚至与大师合作的机会。很多时候,美如在乐声奏起时,带着她特有的温和的微笑隐于幕后。
- 组织本地跨乐种界限的乐队: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从国外来的非古典音乐的人太少,过客匆匆,美如总是试图让这些过客在匹兹堡留下他们的音乐和与之俱来的情感。在不同的时间段美如曾与伊朗,南美,中亚等地音乐访客互动。
努力的成果终于有凤来仪,琵琶演奏家杨瑾定居在匹茨堡,她为美如的音乐故事添了一笔重彩。各种经典的器乐搭配給我们华人带来了故乡悠久的文化底蕴。
西班牙古典吉他艺术家TOM LOZANO 带来了和二胡一样古老的乐器:hurdy gurdy。 二胡与HURDYGURDY的二千年龙凤组合将我们从中世纪市场的喧嚣, 北方莽原的马嘶风啸,一路带到今天环球电子市场有声却似无的纷杂,却又不断地回复到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千年历史在两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的乐器的对话中相泯一笑,回归人类古老又现代的人性的光辉。
5. 给孩子们的话
美如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快乐和享受, 同时她自己的世界也愈渐丰富。
美如去了世界各地,很多时候是去演出和交流。她曾和马友友的丝路乐团和其他大师同台演出。在她多次的演出和即兴创作中中她更加体会了音乐的情感, 一种超出了人与人的界限的情感。同时在音乐和建筑世界里她都体会到文化的多元性,历史的惯性。她在不同文化的浪潮的彼此冲击和融合中,寻找着人文的共性,并以传播这些共性为己任。
有着这种概念,美如的音乐有了灵魂:
“打禅即音乐,演奏时的空灵如坐禅一般”。
美如向往旅行,”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亦长”。
旅行是一个艺术家寻找新的灵感和创造力的过程。旅行归家,美如有时带回了新的音乐,有时带回了满满的素描本。
终于有一天她开始用画笔来留下另外一些记忆:一本记念女儿成长的画书,一本建筑师的游记小扎。这只是又一个起点。美如会一如既往地给我们带来人文的惊喜。
不觉己是日暮时分,访客和美如二胡轻唱的合作也尽兴尽致。我不由得想请美如给在这文化冲突激化时候的孩子们的说几句话。
“保有好奇心。长大后出去,找机会去巡弋别的文化,和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沟通交朋友。”
她正是这样做的。
我的心灵被这样的一场采访洗礼,美如,如淡红的梧桐花,伸出手触摸不到艳丽的花瓣,但是却有不愿被无情的岁月摆布的傲气的坚强,足以与周围的一切媲美;美如,如月夜里中的一盏灯,无言又沉默地为每一个深夜回家的路人照亮了归途的方向,从不倾诉黑夜里的孤独;美如,如春天的雨,惬意的挥洒,梳柳润花,用她的笔触和爱心勾勒着春雨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地教会我们做人的真谛。
采访后许多日,美如的每一句话时而悦耳像叮咚的山泉,沁润着我的心,时而又像激越奔腾的江流,震撼着我的心;而美如,却一直如生活中的人群中的一员,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地激励着同代和后代人。
感谢美如分享人生的体验和故事。
(2021年5月)
Back to Pittsburgh Journal
Back to CASTP Organization